在谈到什么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之前,首先让我们认识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术语“稀少性”(Scarcity),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将“机会成本”概念,应用在股票投资上,以减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回报。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在他的著作《经济学的世界》中,对“稀少性”(Scarcity)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一项基本的经济难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运用,以满足无穷的欲望,这就是经济学上“稀少性”的问题。”
“稀少性定律”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所有人类想要的东西。
稀少资源
稀少资源就算能增加,也是要靠努力或付出代价,而且无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资源的稀少迫使每个经济体系都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多生产某项产品,通常就意味着决定少生产其他的产品,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决定要牺牲什么,以换取想要的
东西。
在股票投资上,“稀少性”就更加明显。
无论你的资金多么雄厚,跟动辄以万亿令吉计的市场总值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股票投资的资金,“稀少性”特强,将你有限的资金,投入股市,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断选择
所以,你买了A股,就不得不放弃买B股。你必须在A股和B股之间,作出抉择。
你在股市买进卖出,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作出选择。 (这段话说得真好!)
假设你选择买A股,一年之后,A股跌了20%,假如你的投资额为10万令吉,一年后你的身家降至8万令吉。
与此同时,B股上涨了30%,你一年后的身家,就由10万令吉增至13万令吉。
由于你的错误选择,使你的身家在一年中相差5万令吉(13万令吉减8万令吉),等于少了50%,这5万令吉,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有些人以为股票下跌了20%,他的损失是2万令吉,他忘记了他失去了从B股赚取30%利润的机会,他实际上是损失了5万令吉,这个“机会成本”所付的代价实在比他想像的高得多。
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原本是要买甲股,后来因为听信“师爷”,转买乙股,结果甲股大跌,乙股大起,他哑子吃黄莲,出声不得,只好夜夜“暗搥”。
他是为“机会成本”而“搥”。
每一名投资者都是认为他所相中的股票会涨价,所以才决定买进,至于买进之后该股的套现,是否一如他的所料,那就谁也没有把握。
慎选好股 屡战屡胜
为了避免双重损失的“机会成本”出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买进之前,货比三家,找出最有价值,最有希望跑赢大势的股只,使你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赚钱潜能。
问题是怎样找出“最有价值”的股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返璞归真,弄清楚股票是什么?
股票就是公司股份的证明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公司的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赚钱。
赚钱越多的公司,其股份价值越高。
所以,假如数只股票的价格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很明显的,每股净利最高的最值得买进。
通常我们是以本益比作为取决的标准。
假设三只股票的价格均为2令吉,它们的每股净利分别为15仙、20仙和30仙,则本益比分别为13、10及6倍。假如其他条件相同的话,那么,就应购买本益比6倍的那只股票。
参股做生意,我们希望每年都获得红利,也就是股息。
假如三只股价都是2令吉的股票,他们所分发的股息分别为5仙、10和20仙的话,则周息率(Dividend Yield)分别为2.5%、5%和7.5%。
比定存好
那么,你应该选购周息率7.5%的股票。
因为7.5%的股息回酬,比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一倍,你可以将你的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就可以放心进行长期投资。
我们投资于一家公司,总希望有关公司底子扎实,经得起经济风暴的考验。
所以,最好是购买有形资产价值高过股价的股票。
通常我们是以股价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为标准,假如比值是低于一倍的话,表示股价被低估,可以买进。
例如股价为2令吉,每股净有形资产为2.8令吉,则股价∕资产比值为2 ÷ 2.8 = 0.71,低于1,这表示你以2令吉买进2.8令吉的资产,值得投资。
除了比较本益比,周息率和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之外,最好还要比较其他的因素,例如三家公司的财政情况、历年的业绩纪录、业务的稳定性等,然后选出优点最多的公司,买进其股
票作为投资,这样就可以减低“机会成本”出现的机遇率,提高胜算。
经过严格比较而选出的优质股,股价表现更有把握超越股市大势。
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股市才能屡战屡胜。能屡战屡胜,方能致富。
补正
上周“基本面剖析”一文中引ECS ICT BHD为例,此公司去年每股净赚(EPS)为25.7仙,并非20.7仙,特此补正(资料来源:ECS 2010年报)
冷眼 股市基本面大师
Welcome to Wealth Future Investment Consultant Firm we are provides the latest business, economic, finance, political comments, data, news and analysis. It gives the insight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opinion on the market trend and indicators.
Labels
- Investment Report and Research (127)
- World Market News (72)
- OSK Marketing Research (39)
- Experience Talks (22)
- Financial Management (19)
- Investment Management (18)
- RHB Marketing Research (12)
- ECMLIBRA Marketing Research (9)
- CIMB Marleting Research (7)
- 资金管理法 (4)
- 投资兵韬法 (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