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流行討論一個話題,就是民國100年會否有資產泡沫化危機?
這是個好問題!但如果把擔心資產泡沫化的原因,指向外匯存底激增,恐怕有點弄錯方向。
正確的憂慮應該是:中央銀行如果干預新台幣匯率(如:企圖阻升台幣匯率而大量購買美元),並造成外匯存底增加時,因為央行一手大買外幣資產(如:美元),就會相對在國內市場放出等量的新台幣,故新台幣貨幣數量才會激增,並造成國內資產價格上揚。
簡單說,央行干預匯率(且還必須是買匯阻升台幣),才會讓外匯存底增加,並造成國內貨幣數量過多。故外匯存底的增加,為央行干預匯率的結果,而不是泡沫經濟的元兇。若央行不干預匯率,讓熱錢自然流入台灣,則新台幣會自然升值,外匯存底也不會攀高。
所以,我們並不能說外匯存底是造成資產泡沫的元凶禍首,而應該說央行過度干預匯率才會。這道理就好像感冒病菌入侵人體,會引發白血球激增來對抗病菌,然後造成發燒與體溫上升。我們不能說白血球過高是體溫上升的禍首,而應該說白血球跑去對抗病菌,才是發燒主因。
但問題是:台灣的中央銀行若不干預匯率,放手讓熱錢流入台灣,結果會對台灣經濟市場比較好嗎?
假如台幣因國際熱錢流入而大漲10%,從1美元兌換30元台幣,升值到1比27,這樣會對台灣的整體市場比較好嗎?
簡單來說,當國際熱錢流入台灣時,我們可以有兩個選項:
A.央行干預匯率,讓匯率維持1比30,並讓外匯存底增加,造成國內貨幣數量激增。
B.央行不干預匯率,讓匯率升破1比27,讓外匯存底維持平穩,並讓國內貨幣數量維持穩定。
A與B,何者為佳?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得先弄懂外匯存底的意義是什麼。所謂外匯存底,就是指一個國家握有外國貨幣的準備金或頭寸。
外匯,就是外國貨幣(如:外幣現金、外幣存款、外幣支票、匯票)或可快速兌換為外幣的海外有價證券(外國公債、公司債、國庫券或股票等),或者是能換成外幣的黃金。存底,就是中央銀行儲備一些外匯,以支應市場的買匯需求。
民間人士也能持有外匯,當一個人在台灣握有美元、歐元、美國公債或黃金時,他可以拿這些外匯(美元、歐元、美國公債或黃金)到海外買東西。這種東西,就叫外匯。
國家持有的外匯,才被稱為外匯存底,又稱外匯儲備,這是一國央行拿在手上的一堆海外貨幣(外匯)。
為何央行要儲存一堆外匯呢?因為當台灣商人將國內產品拿到海外市場去賣時,售貨所得的美金,並不能直接拿回台灣使用,而必須換成新台幣。他到哪裡換呢?要到銀行去換。銀行拿了美元,放出新台幣給商人,手上就多了一堆美元。這些美元,銀行也不能在台灣使用,所以又得拿到中央銀行交換新台幣。
中央銀行從銀行手中拿到美元,就會放出等量的新台幣給銀行,等於放出一堆新台幣通貨到國內市場。這些通貨,表面看來好像是由央行創造的,實際上是台商的海外銷貨所得創造的。所以,在匯率自由交換下,外匯存底激增的主要來源是出超---一國的外貿出超過多,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就會激增。
在貿易與匯率自由下,一個國家的外貿出超會造成匯率上升,最後導致國內銷往海外的貨品價格上揚,從而降低了海外市場的銷售競爭力,進而減少出口並讓出超數字下降。出超數字下降,則台商賺回國內的外匯將減少,甚至新台幣還因國內進口貨品而反向流出,則匯率會下滑,外匯存底也因入超而下降。
理論上,匯率自由波動,會讓國際貿易達成自然平衡,而一國中央銀行也不必囤積過多的外匯準備,只要維持一國出口數量的三到六個月外匯(幣)儲備即可。為什麼呢?因為中央銀行只是貨幣的中介者,是國內商人與銀行需要外匯(幣)時,可以找到的最大間可換匯銀行。中央銀行只是銀行的銀行,是銀行把過多的外匯,賣給中央銀行而已。
更精準來說,銀行買匯或賣匯,是通過外匯市場來進行自由買賣與交換,並讓外匯的供給與需求通過市場力量平衡。中央銀行也只是外匯市場的參與者之一,故當外匯市場的其他參與者---銀行,因為民眾大量買美元而需要美元外匯時,銀行一面倒地大買美元外匯頭寸(部位),會讓新台幣匯率因而急遽重挫。這時候,市場上最大間的銀行---中央銀行就把外匯存底拿出來拋售,以平抑新台幣匯率。
反之,當市場上有熱錢流入時,比如美國人跑到台灣的銀行大買新台幣,使得銀行不斷拿到美元時,過多的美元部位會拿到外匯市場賣,造成美元不值錢。美元價格走低,台幣自然就升值。如果市場上一夕之間充滿賣匯的壓力,新台幣就會遽升。
瞭解了前述外匯存底、外匯市場、外匯與一國出超(出口多於進口,外幣流入國內)、入超(出口小於進口,台幣流出國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回過頭來看前述A與B的問題。
如果情境B是因為國際熱錢大量流入台灣,造成新台幣一天大升1元,三天就升破10%的話,則短短三天內,因出口商來不及因應這樣匯率的急遽升值,就會造成出貨損失(因為之前是以1比30議價,突然升到27元,等於少賺3元)。央行這時不干預匯率,國內出口商就會蒙受短期出貨損失。
而國際熱錢如果既不投資台灣,也不買股票,也不買房子,也不買機器生產設備,只是把錢存在新台幣存款中,三天後,再把熱錢以27元台幣兌1美金匯出去,則他一出一入,就賺走了約10%的錢。苦的是誰呢?國內出口商才剛把報價調升到1比27,又忽然跌回30元,弄得市場大亂,生意也不知該怎麼做,嚴重干擾了出口的穩定。
如果情境B的狀況中,國際熱錢在央行不干預下,也買了股票、也買了房子,造成台灣股市、房市大漲,這時,一樣會產生資產泡沫危機。換句話說,央行不干預匯率,讓國際熱錢不斷流入台灣,最後外資在高點賣了股票、賣了房子,資產一樣會泡沫化,而外資還能在新台幣高點出脫台幣,換回美元。這等於資本利得與外匯利差兩頭賺。慘的是誰呢?全體國民!
所以,央行能不選擇情境A,出手干預匯率嗎?
當央行總裁選擇出手干預匯率,則國際熱錢賺不到短短三天內的匯差,國內出口商也不會因為這突如其然、無法計算的匯率波動而大傷腦筋,則國泰民安,大家相安無事。國際熱錢在匯率平穩的狀況下,可能考慮選擇投資台股或台灣房地產,則股價、房價會被推升。但因市場自由交易,比較聰明的台灣人會選擇把股票、豪宅倒給外資住套房,則外資也不是笨蛋,自然要好好考慮一下。所以資產泡沫化就不一定會發生。
當然,央行出手干預匯率時,因為會釋出台幣到國內,造成貨幣供給數量激增。這時候,央行也沒那麼笨,也會等量發行定存單或國庫券,甚至升息或調高存款準備率,收回市場過多的游資,讓貨幣供給數量降低,所以熱錢膨湃的現象就未必會發生。
就此而言,只要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得宜,干預匯率是比不干預好很多---原因是,台灣市場太小,沒有放任匯率自由的本錢。
如果台灣不是國際孤兒,且新台幣是強勢貨幣,台灣人又是2.3億人而非0.23億人,則新台幣滿天下,台灣人的內需市場又夠大,則台灣的中央銀行沒有囤積外幣以供民間兌換外匯的必要,因為新台幣在海外流通與台灣民間市場的力量,就會自動平抑掉匯率的不正常波動。
簡單說,國際熱錢流入一個2.3億的大市場,和流入0.23億人口的小市場,所引起的匯率震盪絕不可能相提並論。
又更簡單說,如果新台幣能像美元、歐元、日圓那樣能成為國際市場所接受的支付貨幣,那民眾出國不必匯換,銀行到外匯市場買匯、賣匯的需求也降低,銀行的銀行--- 中央銀行,自然也不必握有一堆外匯頭寸以因應市場換匯需求。
再換個角度說,如果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不夠支應國際熱錢流出的換匯需求時,一般正常國家可以找國際貨幣基金(IMF)調頭寸、融資點外幣進來撐,可是台灣不是IMF成員國,新台幣也不是國際通行的貨幣,國際人士更不會在台幣重挫時逢低布局新台幣來讓台幣漲回來。這時候,誰來幫新台幣呢?
當然還是手握多一點外匯存底的中央銀行,才會是新台幣與台灣匯率市場的捍衛戰士!
台灣因為國情特殊,加上市場淺碟,故形成了政府必須擁外匯存底以自重的特殊國情。許多大眾讀者並不是很明白外匯存底的真實意義,所以被市場上一種偏頗性的觀念所錯誤引導,認為台灣的外匯存底過多是不健康的。
是耶?非耶?請君自判!
台灣的資產是有可能泡沫化,但絕不要輕易把資產泡沫化與外匯存底過高畫上簡單的等號,這樣等於一筆抹滅六A級央行總裁的重要貢獻。比起亂印鈔票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等一干人等,彭淮南捍衛台幣與控制貨幣數量的成績,顯然好太多了。
最後補充一點,台灣近年外匯存底激增的主因是國際貿易出超。通常出超國的人民不是把賺來的錢在國內消耗掉,就是大量進口海外貨品來消費。但因台灣內需市場小,所以進口貨物沒法子平衡出超,內需又沒消耗掉熱錢,才讓資產價格虛漲。資產價格虛漲,而國內貧富差距過大,才引發人們對資產泡沫的疑慮。加上政府保護出口而壓低匯率,造成出口商人賺大錢又買豪宅,國內民眾只能當個死薪水族乾瞪眼。這種朱門酒肉臭、路有窮薪族,卻是另一個問題了!
王志鈞
2011/11/23
Welcome to Wealth Future Investment Consultant Firm we are provides the latest business, economic, finance, political comments, data, news and analysis. It gives the insight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opinion on the market trend and indicators.
Labels
- Investment Report and Research (127)
- World Market News (72)
- OSK Marketing Research (39)
- Experience Talks (22)
- Financial Management (19)
- Investment Management (18)
- RHB Marketing Research (12)
- ECMLIBRA Marketing Research (9)
- CIMB Marleting Research (7)
- 资金管理法 (4)
- 投资兵韬法 (3)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